项目引联、基地保障、主体民营,北林区双河镇实施的“三大工程”。
双河人是要用这“三大工程”筑起双河镇的“经济大厦”。
(一)
经济要发展,项目要先行。这是人们常听到的一句话。
话说的对头!由此,双河镇实施“三大工程”,把项目引联作为核心。
在项目引联中,双河镇采取“借船出海”、“借梯上楼”、“借鸡生蛋”、“借地生财”等方式,紧紧抓住项目开发不放,把项目开发作为振兴镇域经济的重头戏来抓,实行一把手工程,围绕资源优势,全力抓招商、全民抓招商。今年,已引进项目5个。
北京市朝阳区大米经销商修顺,投资320万元在双河镇内建糯米加工厂,年加工糯米3200万公斤。设备已经订购,土建工程正在建设中,10月中旬企业投产;哈尔滨客商万伟光在斗胜村投资850万元建糯米粉厂,现已到位资金450万元,现正在进行设备安装。这两个项目又把双河实施的水稻“黄金链工程”拉长了一截。农民胡文艺引进哈尔滨客商资金60万元,正建设镇农贸大市场;杨树村引进大连市瓦房店客商160万元资金在杨树村建起200头拴系育牛场;在大庆搞建筑的双河人庄树方去年底被引回,在西南村建起了百头鲁西黄牛场。西南村引进的大米加工、西北村招来的百头鹿场项目也正在双河“安家落户”。
以亲招商、以友招商、以情招商、以诚招商,越来越多的外地客商把目光已投向双河那个百年文明古镇……
(二)
基地保障,“三大工程”的关键。
三河人认为:“只有把基地保障工作做大做强,才能致富于民,才能引来商,筑稳‘经济大厦’的根基。”
水稻是双河镇种植的主项,全镇8.5万亩耕地,8万亩种稻。为建好水稻基地,双河在其绿色、优质上下工夫。今年按A级绿色食品水稻种植规程种植水稻7.5万亩,按AA级标准种稻5000亩,全镇水稻已有6万亩“名花有主”。
双河人靠种稻发了家。过去,他们死咬“家趁万贯、带毛的不算”老理儿,不重视畜牧业。面对双河有水草资源优势,镇里积极引导、转变农民观念,大力发展肉牛、生猪业,建畜牧业生产基地。
双河是北林区的大镇。大镇人多,有富余劳动力。这个镇抓住人力资源优势,大搞内转外输。今年,已转移富余劳动力6088人,其中内转598人,外输5490人,形成了以异地开发为主,畜牧、米业、流通为辅的“一主三辅”良好格局,劳动力品牌进一步凸现。
(三)
主体民营,双河镇将其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发展的增长点、建设“三大工程”的方向。
双河镇逐渐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,向养殖业、加工业、商品流通业转化,镇政府充分转变职能,加大服务力度,为主体民营经济助力。同时,努力推进市场建设,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和小城镇建设,以此拉动民营经济发展。
为解决有商无市问题,双河镇规范了农贸大市场,对原占地1万平方米的大市场进行了重点整修,划分轻工、农副食品两大类型,组建80个大小标准摊床,8月份,商贩将进市营业。
双河镇发展了水田机械加工一条街,并以行走式水稻脱粒机和双体式水稻脱粒机获得国家专利为突破口,把22家水田机械加工厂组建成松散型的水田机械加工集团,年加工3000台套水田机械,创利税200万元,吸纳就业人员近300人。
以双河米业为龙头,双河镇新上马糯米粉厂,整合了24家米厂,统一了品牌,形成“联合舰队”出击。全年加工大米3500万公斤,创利税300万元,400名富余劳动力端上了米厂的“饭碗”。
双河人种稻是能手。他们发挥这一优势,组织3550人到建三江搞开发,种稻20万亩,使当地的4万亩土地实现了合理流转,在建三江仅建起百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就达210个,实现了“走一户、富两户、域外再造两个双河”的目标。
双河镇斗胜村有“原始森林”,占地200多公顷,有树20种—30种,是生态旅游好场所。今年,双河抓住这一资源优势,以“一心五园”项目为突破口,全力做大做强林木观赏园的深度开发。现已完成项目的踏查、规划和设计工作,力争使之成为生态旅游开发的新亮点。
民营经济在双河蓬勃发展。到目前,全镇从事养殖业的达300人,从事水稻机械加工和大米加工的厂家达52个,从事小商品流通和餐饮旅游业人员800人,人均年可纯收入4000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