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网7月9日电7月7日上午,市委学习中心组举行了今年第三次集中学习会,重点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了集中学习。大家在学习时提出,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,实行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一体推进、市域发展与县域发展一体推进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体推进、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一体推进、自我发展与借力发展一体推进。
市委书记胡世英主持了集中学习会。
市领导于莎燕、赵金铭、马烈、韩光耀、王洪烈、宋德新、郑新英、金昌俊、王兴有、刘德,以及市委秘书长王兴彪、市长助理杨芮出席了集中学习会。
市委学习中心组第三次集中学习会分两个阶段进行。在第一个阶段的学习中,大家观看了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副所长、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淮主讲的《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》专题片。随后,市委学习中心组成员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进行了学习、思考,有的同志还结合我市实际做了调查研究工作。
在这次第二阶段的学习中,市委书记胡世英做了中心发言。市领导于莎燕、赵金铭、 马烈、王洪烈做了重点发言。
大家在学习时认为,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,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,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根本判断,是马列主义、毛泽东思想、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。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,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,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,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。结合我市实际,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应在实行“五个一体推进”上下工夫。
——实行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一体推进。大家在学习时认为,我市现在的城市化水平较低、城市产业聚集度不高、中心城市辐射牵动能力不强。同时,农村人口多、农村经济发展缓慢、农民收入持续低增长,而且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统筹协调发展的全局高度,以解决好“三农”问题为前提,走以城带乡、以工带农、以农促工、工农互动的路子,大力推进城市和农村一体化发展,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格局。在城市发展上,要立足农业基础,依托农业资源,做好以农兴工、以乡促城的文章。要围绕建设哈尔滨都市圈副中心城市,有针对性地与哈尔滨进行产业对接。要以新区开发为牵动,加大中心城市建设力度,完善城市配套功能,提高辐射带动能力。在农村发展上,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改造提升农业,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,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。
——实行市域发展与县域发展一体推进。大家认为,我市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市,存在市域发展整体水平低、经济结构不合理、产业发展和特色培育不突出、财政基础薄弱、区域竞争力不强的问题。市域内各县(市)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,市本级发展与县(市)区发展也很不协调,要真正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,必须着力培育和发展真正属于市本级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,加快建设一批工业项目、农副产品加工项目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社会公益项目。在此基础上,按照省里出台的《发展县域经济若干实施意见》要求,根据区位特点、自然条件、产业优势和发展现状,做好宏观指导、思路把握、环境创建、政策服务的工作,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。
——实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体推进。大家在学习时认为,我市撤地设市较晚,财力投入不足,各项社会事业欠账较多,尤其是公益事业发展缓慢,就业保障、社会贫困、农民收入等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,我们的发展是低水平、不全面、不平衡的发展。要改变这一现状,必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,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、基础建设环境差、群众多种社会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的问题。要把社会事业包括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等项目当作产业来认识来对待,运用产业化的思路和项目经济的观念来谋划、来研究、来实施,使其与一、二产业与经济项目一样放到同等地位,“捆绑式”运作,定向定位招商,尽快使社会资源优势变为经济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。
——实行人的发展与资源环境发展一体推进。大家认为,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。我市虽然开发较晚,工业经济不发达,生态资源破坏较轻,但也存在着对资源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、保护不自觉的问题,个别地方还存在水土流失、环境污染、低水平重复建设、高成本消耗等问题。坚持以人为本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,对我市这样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来说,就是要找准区位优势,放大区域特色,打好生态经济品牌,不断提高城市竞争力,满足全市人民的多方面需求。当前,要借助优良生态环境这张王牌,大力倡导、推介和打造寒地黑土经济,努力实现以保护促开发,以开发促发展,加快设计、包装、叫响一批寒地黑土绿色物产品牌,使绥化经济借“寒”升温,借“绿”升位,借“黑”生财。
——实行自我发展与借力发展一体推进。大家认为,科学发展是内外统筹的发展观。只有坚持解放思想,开拓创新,推进改革,扩大开放,才能适新应变,抢占先机,在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,在这方面,我市虽然多年来一直注重探索借助外力发展自己的路子,但限于内陆地区思想保守落后、实施运作路数不清、人文环境不佳等条件,一直没有实现大的突破,主要表现在开放层次低、经济外向度不高、外资项目少等,这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能力。对此,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,打开思路,真正把借助外力发展自己、招商引联大上项目作为振兴绥化经济唯一现实可行的路子,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作为加快发展的主导模式,以“借船出海”、“借力兴业”积蓄后发优势,瞄准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,实施“产业建设、项目开发、招商引资”一体运作,以优势定产业,以产业定项目,以项目塑品牌,以品牌拓市场,创造和形成经济后发优势。要不断优化项目开发建设环境,鼓励依托优势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,鼓励依靠存量资产实现嫁接重组,鼓励产学研联合高技术带动,放宽市场准入,减少审批程序,优化政策服务。要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,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战略资源,千方百计吸引更多的省内外、国内外人才来绥创业,实行“人才共享”,借智兴业。在稳定人才、留住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上要多动脑筋,多花气力,构筑吸引人才、培养人才、造就人才、使用人才的体制环境、政策环境和领导环境。
大家在学习时还提出,要以正确的政绩观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。大家认为,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,最根本的就是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,正确政绩观的评价标准,就是要看经济、社会、人文和环境等各项指标是不是做到同步增长,城市和农村是不是实现了共同发展,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不是得到了兼顾,经济总量增长和人民群众受益程度是不是成正比,经济发展的同时是不是保持了社会稳定,主观上的努力是不是符合客观条件上的实际。以正确政绩观保证发展,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,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评体系,以形成正确的工作和用人导向,切实转变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,多干群众急需的事,多干群众受益的事,多干打基础的事,做到对人民负责,为人民办事,受人民监督,让人民满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