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 :绥化新闻网 > 时政新闻 正文
根据市场需求搞好劳动力培训——三谈强力推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
http://suihua.dbw.cn   2004-06-09 11:01:08
 
  劳动力素质,制约劳务经济壮大规模、增加经济效益的“瓶颈”。

  按市场需求定向培养有一技之长、一技之专、一技之能的技术管理型专业人才,全方位打造劳动力生产水准,提高素质,是当前劳务输出工作所面临的最紧迫课题,也是各级党委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必须全力解决的问题。

  现在看,不是缺少就业岗位,而是缺少就业技能。这方面,我市劳务输出人员尤为突出。外出打工人员主要分布在建筑业、采掘业、家政服务业、饮食服务业、加工业以及商贸流通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,有34万之多,而进入一定层次的“蓝领”、“白领”寥寥无几。经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的仅有7.11万人,占转移总数的12%。如此人才结构,导致了供需断层的产生,有人找不到岗位或工作不称心,有的岗位无人去应聘。素质高低,也产生了收入上的差距。经过培训的劳务人员年均收入5460元,高出劳务输出人员平均收入1846元,而大部分未经过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,只能干高强度的活拿低薪水。有的还拿不回全部劳动报酬,因为他们在用工合同签订、依法维权等方面欠缺很多必要的知识,只能吃“哑巴亏”。

  提高劳动力素质,是我市劳务经济的当务之急,也是输出人员的必修课。

  要进一步整合我市现有教育资源,通过放宽各类职业技术学校、农广校和劳动技术学校招生条件,扩大生源,增加培训数量。调整培训机构专业设置,增加城市应用技术和农业实用技能内容。创新培训的办学机制,积极推行劳动部门、用工单位、企业联合办学模式。
  
  实行定向、定位培训,靠“订单”来组织培训,安排培训内容,是提高劳动力专业技能、就业率和稳定性的最佳途径。要实行培训、就业介绍、从业管理一体化全程服务方式,使培训和就业有机衔接。前不久,北林区为大连新科职业学校输送了20多名岗前培训学员,现已进入大连造船厂等企业工作,收效明显。

  以“科普之冬”、“科技下乡”为载体,将一些适用性强、易掌握的专业技能、新知识、新技术,通过办短训班、速成班,进行“短平快”式培训教育。特别是要将法律法规、公共道德、行为规范等知识融入培训教育日程中,使劳动力综合素质明显提升。

  各地教育部门可以用初中三年级分流教育的机制,因材施教。根据家长和学生的意愿,进行分流教育培训,使文化课和农业、技能等知识各有侧重,真正实现求学榜上有名、就业脚下有路。

 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各地要在财政预算中专项安排劳动力培训所需资金,专款专用,通过政府买单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培训新路,促进我市劳务输出人员由力工型向技工型转变,提高收入水平。
 
作者:    来源: 东北网绥化站——绥化日报     编辑: 张庆勇
 相 关 新 闻:
    专 题 推 荐
·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举报电话
·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专题报道
·贯彻三次全委会议精神推动社会发展
·难忘2008
·宣传文化事业发展成就图片展
·从绥化走出的将军
·第十九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
·第四届中国(兰西)亚麻文化旅游节
    图 片 新 闻
市委二届三次全委会议
“春之声”民族音乐会
   绥 化 论 坛
更多>>
 
   绥化外宣品展示
新绥化欢迎您
     绥化似镶嵌在松嫩平原上的璀璨明珠。
绥化自然情况
     绥化于1862年开发设镇。
工业前途似锦
     绥化市工业经济前途似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