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绥棱县运输公司,勇立市场经济潮头,如今,企业固定资产由原来的110万元发展到了320万元,新建候车大厅1160平方米、家属住宅楼3500平方米、水泥停车场6800平方米、暖库7个、二保车间320平方米,车辆更新率达100%,年创利税26万元。职工工资额由过去的150元增长到500多元,一线职工最高月工资额达一两千元,80%的职工都住上了楼房,全公司没有下岗和待岗职工。
老国企为何如此红火?全凭三把火烧旺。
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,随着运输市场逐渐放开,个体运输户开始上路与集体企业竞争经营。端惯了“铁饭碗”、吃惯了“大锅饭”的绥棱县运输公司一时方寸大乱,经营陷入低谷。到1985年,公司不但没有能力为职工开工资,还欠下36万元外债,仅有的10辆客车也已超期服役,破旧不堪。老国企变成了“破大家”。
1985年末,为挽救企业,公司及时调整了领导班子。
新官上任三把火,党建助燃。公司建立健全党组织,相继在各站、车间及第一生产线建立了党小组和党员责任区,配齐配强了党务干部,支部班子成员还每人包一个责任区。同时,他们不断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,积极吸收第一线优秀职工和技术骨干入党,党员队伍逐渐壮大到30人,占总人数的1/5,党建优势凸显。公司发挥这一优势燃起了旨在翻身的第一把火,在全省运输企业中率先实行了承包制。“新制”虽好,但设备老化、技术落后等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企业与市场对接。为解决这一矛盾,党支部成员带头冲到承包班组,对现有陈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。没有资金,他们就卖掉房子,多方筹借,硬是凑了10万元。在他们的带动下,职工们掀起了“集资买车增设备,厂兴我富奔小康”的热潮。这次集资23万元,建成了二保维修生产线新项目,当年公司实现利税10万元,创下了历史新高,党建优势在经济建设中转化生“金”。
1991年后,运输市场出现竞争高峰,个体车发展大大超过了国有车辆,加之公司人员多,一车要养7人,配件和油料又涨价,公司发展前景堪忧。形势迫使公司一班子人不得不坐下来,研究新的出路。于是他们燃起了第二把火,在全市率先推行了租赁经营制,又先后购进了21台大型客车。开始,没人敢租赁,怕吃亏。关键时刻看党员。贾继东等11名党员带头租车,一个月后,租赁的客车效益看好,职工们这才开始放心租车,结果都尝到了甜头。当年,租车族都变成了万元户。
为跟紧市场节拍,公司不断深化体制改革,以求更大发展。2000年,他们又燃起了第三把火,全面实行股份制经营。这一次又是党员带头入股,职工们也没有犹豫,都自愿加入改革,争先恐后入股。实行股份制后,公司客运量开始逐年大幅增加,经济实力日益壮大。到2003年,企业年创利税突破26万元。仅2004年前两个月就创利税6万余元,成为全省运输企业中响当当的“角”儿。绥棱县运输公司“牛”了起来。
老国企为何一路攀“坡”越”岭”,连获成功?企业一线在市场,党建阵地在前沿,这是绥棱县运输公司的经验之谈。
|